close

  2月8日上午,南京市六合區在體育場舉辦新春首場大型就業招聘會,在登記進場的5000名求職者中,有一半是返鄉農民。2月2日到2月7日,傳統勞務輸出地宿遷每天以市、區聯動招聘的形式,成功吸引了3.2萬返鄉人員就近就業。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勞務集散地南京安德門民工市場,自年初七開業以來,每天進場人數僅千人左右,遠低於去年每天2000人的進場規模,每天成功推薦的崗位也僅有百人。
  專家提醒,若不轉型,大城市勞動密集型企業將無人可用。
  記者7日上午在安德門民工市場看到,陰冷雨雪將往日分散在市場內外的求職者都趕到了室內大廳。看著散在場內的幾百位求職者,一位職介老闆搖著頭告訴記者,“八成都是年前沒有回家過年的老面孔!”36號窗口的張經理一上午就介紹出去一個保姆,而5年前半天可以輕鬆介紹十來個人。
  面對逐年減少的進城求職者,安德門民工市場這兩年不斷延遲開業,從年初三到年初五,今年推遲到了年初七。為提高崗位匹配率,市場年前儲備了1萬多個崗位,這些崗位集中在電子電器、服裝操作工、家政、餐飲服務等行業,大多數企業需要年輕人。但從當天進場求職的民工來看,超過九成的求職者年齡都超過了35歲。很多求職者騎馬找馬,希望找一個比去年工資高的崗位,但受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今年一線操作工崗位工資與去年基本持平。技術類工種待遇明顯提高,車鉗刨銑工初級崗位也開到了3000元以上。
  進場農民工少了,前去市場招工的老闆更少。記得兩年前的開業首日,36號窗口辦公室擠滿了招工老闆,張經理和助手忙著接待之餘,還要不斷接聽來要工的電話,幾乎抽不出時間與記者聊天。但今年,記者在現場獃了半小時,沒遇到一位老闆,也沒有一聲電話鈴響起。
  為探個究竟,記者聯繫上去年曾在安德門民工市場招工的揚州創利皮革公司人事經理陸小琴。陸經理表示,他們公司今年也要招工,但安德門民工市場年輕人太少,很少能招到滿意的工人,今年決定直奔蘇北、西北等農民工集中地招工。與此同時,受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一些企業如光伏、機電等行業今年也減少了用工需求。
  市場辦公室主任袁亮則表示,隨著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濟梯度轉移,傳統勞務輸出地就業機會增加,為了留住本地勞動力,這些地區都趕在春節期間集中招聘,將崗位送到返鄉農民和新成長勞動力手中,年輕農民工不用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節後匆忙出來找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安德門民工市場的求職者。
  面對已經成為求職主力的90後勞動大軍,企業用工環境沒有及時跟上則加劇了供需雙方的崗位匹配難度。在溢泰環保的招聘攤位前,記者記錄下了一位應聘操作工的90後與招聘經理的對話:“多少錢一個月?”“130~140塊錢一天,幹得好的話一個月可以拿4000元左右。”“包吃住嗎?”“全包。”“一天工作多長時間?”“12個小時。”“12小時?太長了。”這位安徽蚌埠的小伙告訴記者,他去年就在一家電子廠做操作工,每天工作12小時,一個月4000元,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睡覺,很沒意思,一直想找個8小時上班的活,工資低點都沒關係。
  一對在南京打了3年工的小夫妻的求職目的,更是給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了個醒。這對小夫妻來自貴州,一直在江寧的統寶光電打工。男的叫梅俊,現是一條生產線的領班,每月工資5000元;女的每月也有4000元收入。但小夫妻倆今年不想再繼續在這家企業做下去了,“每天工作12個小時,兩班倒,上班要穿防護服,乾長了傷身體。”小梅說,他想在南京找個銷售類工作,鍛煉兩年後回貴州老家開個店。
  生意難做,一些職介老闆紛紛考慮改行。節後開業本是安德門民工市場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候,記者卻發現市場內有10多個窗口關門大吉。“生意不好,這些老闆都不做了,像9號、21號都是做了10多年的老職介,不做蠻可惜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老職介經理說,接下來市場關門的職介可能會更多。
  對此,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周睿表示,相對於父輩,已經成為就業主力軍的90後農民工不用為生計發愁,更加重視自身發展空間和企業文化,維權意識也更強。如今,大城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與傳統輸出地的薪酬差距空間在不斷縮小,南京、蘇州等地一線操作工一個月拿三四千元,在宿遷、淮安等地工人工資最多也就少個三四百元,但務工人員就近打工省去了吃住成本,還可以照顧到家人。如果大城市的企業還是想靠工人的不斷加班加點來賺取低端勞動附加值,招工只會越來越難。
  本報記者黃紅芳
  (原標題:再不加快轉型,將無工可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u87xuxo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