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寧夏的鄉土沃野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俺們缺水,缺發展,但從來不缺和諧!”
  “從來不缺”的自信,來源於哪裡?
  調查人:蔡國英(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俺這是第二次戴白花,第一次為毛主席,這一次為趙峰。”白紅艷說。
  2013年4月28日,是吳忠市利通區金塔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趙峰出殯的日子。凌晨5時多,徹夜未眠的社區回族居民白紅艷戴好白帽,來到趙峰家。樓下,早有百餘位居民等在那裡,其中,30多位都是和她一樣頭戴白帽的回族群眾。
  白紅艷含著淚拿起一朵白花,輕輕地戴在自己胸前。在場的回族群眾紛紛上前,重覆著和她一樣的動作。
  人越聚越多,小區里站不下,便擠到街邊的人行道上。聽說趙峰去世,利通區乃至吳忠市的很多幹部、職工、居民甚至出租車司機紛紛趕來,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大家都想送他最後一程。花圈沿路排成了兩行80米長的白色曲線,仍在不斷延伸……
  一位漢族書記的離世何以在當地回族群眾心中掀起狂瀾?
  頭戴白帽、已是花甲之年的金玉寶不斷用粗糙的手背抹著淚,這位虔誠的穆斯林第一次在胸前為漢族同胞戴上了白花。“趙書記從不嫌棄我們這些困難群眾,和我們走得最近,幫得最多,他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念想。”金玉寶悲戚得如同自己失去了愛子。
  情之美景在於心!趙峰走了,卻把一個“和”字種在了金塔社區1萬多居民的心中。
  而這,只是“寧夏鏡頭”里的一個瞬間。
  一、根脈相連,滋養傳承寓於景
  深冬,我們穿行在寧夏城鄉山川之間,從千里奔騰的黃河到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寧東,從新圖欲展的西海固到葡萄長廊初長成的賀蘭山,雖是枯寒時節,萬木凋零,但這片土地上卻滋長著一種“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景,每個細胞里都蓬勃著發展的活力。
  被髮展之美吸引的同時,我們的心也深度觸摸到了涵養“美景”的另一種風景——與發展緊密咬合、螺旋式上升、相互提供養分,從每一張臉龐、每一個眼神中傳遞出的祥和之美!
  在這片6.6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為貴是每一位寧夏兒女心頭的一粒種子,用熱血和信念灌養、繁盛、傳承!
  在這片土地上,回漢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的故事如夜空星辰,難以計數:毛澤東夜宿西吉縣單家集、回族大教主洪壽林冒險掩護紅軍、中央紅軍建立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這些寧夏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不僅是記憶深處的過往,更是撒落心頭的種子,與根脈相連,與血脈相通。
  (一)
  寧夏西吉縣紅軍長征三軍會師紀念館內,一座栩栩如生的蠟像再現了當年毛澤東坐在土炕上與回族老人促膝長談的場景,默默地向人們述說著革命領袖與回族群眾的深情厚誼。
  沿時間之河溯流而上。老一輩革命家與回族群眾的友誼在寧夏大地薪火相傳。
  1935年10月5日,毛澤東率中央紅軍途徑單家集,當地群眾盛情接待。在清真寺北廂房,毛主席與阿訇馬德海促膝交談,闡明黨和紅軍各民族團結、平等以及尊重回族習俗等政策,並夜宿於此。單家集的回漢群眾有感於當年的情誼,自發捐款在毛主席夜宿的單南清真寺修建了“人民救星,一代天驕”的紀念碑。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攻剋同心縣下馬關,占領豫旺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嚴格尊重回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護清真寺,這些舉動使回族大教主洪壽林十分敬佩。“與紅軍接觸後,太爺爺斷定這是一支老百姓的軍隊,他給了困境中的紅軍很多無私的幫助,並手書阿文條幅‘仁義之師,陽光普照’送給了紅軍。”洪壽林的重孫、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洪洋回憶。作為回報,紅軍將領唐天際代表紅軍十五軍團給他家裡送來了200只羊,並授予一面用兩塊被面拼接而成、寫著“愛民如天”的錦旗。
  1937年,洪壽林逝世前囑咐兒子洪清國:“我留給你紅軍的這面錦旗,比什麼家產都珍貴,要不惜一切將它保存下來。”洪清國遵照父親囑咐,把錦旗放在罐子里,用黃蠟封口,藏在炕洞里。二十多年裡,洪家雖數次搬遷,但那面錦旗始終完好無損地封存著。1949年寧夏解放,洪清國把錦旗作為文物捐給了國家。
  歲月流逝,兩塊被面拼接成的錦旗早已沒有了鮮亮的色澤,但在回漢各族群眾心中的分量卻一如往昔。
  (二)
  1936年10月20日,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代表大會開幕。經過3天大會,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清真寺的雜役工、回族青年馬和福當選為主席。
  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不啻為一道劃破蔭翳的閃電,一聲震撼天地的驚雷,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對此連續報道,盛贊“這是回民政府的第一次!是回民解放的先聲!”
  馬和福出任縣自治政府主席之後,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帶領游擊隊員同回族鄉親們一道先後為紅軍籌集糧食6萬多斤,銀圓8萬多塊,布匹、灘羊二毛皮和老羊皮大衣4000多件。由於壞人告密,馬和福不幸被捕,1937年4月3日在同心城西門外河灘上被反動軍閥秘密殺害。馬和福的兒子馬兆年,冒著生命危險,把父親保存的“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的大印一直珍藏到解放。如今,這枚大印就陳列在寧夏博物館中,成為了英雄的見證。
  70多年前,一粒紅色的種子——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播撒進寧夏大地,播撒進回漢各族群眾心中,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三)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如春風勁吹。區域內回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漢族、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口占三分之二,各族人民踏上共建美好家園的新徵程。
  自治區成立之初,底子薄、基礎差,全國各地響應中央號召支援寧夏,大批各民族幹部、技術人員、教師、醫生、文藝工作者和知識青年紛紛奔赴寧夏。寧夏辦起了大學,開發了煤田,建起了電站,遷來了許多重型企業。
  1964年底,朔風嚴冬。來自瓦房店軸承廠及全國各地的幾千名建設者,在寧夏石嘴山市大水溝風餐露宿,修路架橋,興建廠房。經過幾年努力,西北軸承廠於1970年正式投產。之後,沈陽中捷人民友誼廠立鑽車間遷建的長城鑄造廠,大連機床廠遷建的長城機床廠,大連起重機器廠遷建的銀川起重機器廠,青島橡膠二廠和沈陽第三橡膠廠遷建的銀川橡膠廠,大連儀錶廠遷建的銀河儀錶廠……填補了寧夏工業的空白,支撐起這片熱土上最初的工業版圖。
  此外,國家還從中央歌舞團、中國雜技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等單位抽調100多名各民族文藝工作者,組建了寧夏歌舞團,還將中國京劇四團整體派往寧夏,成立寧夏京劇團。
  物質和精神上的補給,促進了寧夏的快速發展,內化為滋潤和諧的養料。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把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奮鬥、他們的愛情、他們的家庭、他們的朋友緊緊地與寧夏連在了一起。像一粒粒頑強不屈的種子,在這片大漠戈壁,堅強生存、快樂生活。
  1972年,得知西海固地區不少農民“家無隔夜糧,身無禦寒衣”,周恩來總理不禁潸然淚下。他在中直機關7000人大會上說:“西海固人民還在受苦,我這個當總理的有責任啊!”那一年,黨中央召開西海固工作會議,專題研究解決一個西北邊陲地區的貧困問題,這在我們黨歷史上是第一次。
  二、莖葉相通,情之美景在於心
  一粒小小的種子,根須緊緊摳住土壤,莖葉努力向上伸展,生命的詩意便在陽光下燦爛生成。
  千萬粒種子同時破土,將是怎樣的春色?
  歷經了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和聚力發展的當前歲月,寧夏人民深深懂得:只有像珍惜眼睛一樣珍惜來之不易的團結局面,才能生活得更加精彩,才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協力發展,開創未來!
  (四)
  據史料記載,歷史上,寧夏地區回漢之間,“平日本無嫌隙,而腐朽昏聵的清朝官吏卻人為地製造矛盾,挑撥回漢關係”。
  在19世紀中期,因為清政府的民族歧視和打壓,不少群眾隱藏到大山的皺褶里,如同蒲公英的種子,落到哪裡就在哪裡開花。從一戶人家出發,有時甚至需要翻越一座大山才能看到另一戶人家的炊煙。雖然山高路遠,卻並不妨礙回漢群眾經年累月相處產生的感情。很多山坳里,至今流傳著“漢保回、回保漢”的故事。
  海原縣樹台鄉韓莊村72歲的回族老漢李玉省說:“我們鄰村的條子溝是一個漢民村,還是清政府的時候,由於官吏的挑撥,在一次聚會上一些回民說要殺光條子溝的漢民。我祖太爺當時有一定身份,半夜騎著快馬趕去報信,把條子溝的漢民都救了,到現在,村民都說,回民對條子溝是有情分的。”
  在戰亂的年代,不同民族的群眾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西海固偏僻的山谷,在大山深處扎根、繁衍,重新組合成一個個村落。現如今,寧夏的2484個村莊,很多都是回漢雜居、多民族混居。
  海原縣史店鄉米灣村是個純漢族村,相鄰的前川村是個純回族村。兩村被一條叫蒿溝的河溝緊緊連在一起,前川村在上游,米灣村在下游。15年前,眼看前川村2600多位回族群眾飲水困難、生產生活處處受限,米灣村村民的心“過不去”了,村裡出資4萬多元架設了一條從下游通往上游的“空中管道”,將蒿溝的泉水引入前川村。2012年6月下旬,米灣村人又花10萬多元打了一口機井,鋪設15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抽上來的地下水引入前川村。“機井每天出水也就500立方米,但我們先保前川村的用水,米灣村有河溝水‘墊底’。”米灣村黨支部書記徐海濤說。
  從“空中管道”到機井送水,不僅將米灣和前川村民的鄉情連在了一起,更將兩村人的心連在了一起。
  (五)
  1920年12月16日,一個寒冷的日子。
  當晚8時06分,六盤山區劇烈晃動,山河嗚咽。短短十幾分鐘內,70多座城鎮消失得無影無蹤。地震造成23.4萬人死亡,作為震中的海原縣竟死亡73604人,占全縣實有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海原死了,人心卻在守望相助中複活。
  地震讓太多太多的家庭妻離子散。善良勇敢的回漢各族人民敞開懷抱,打破禁忌,在廢墟中重新組建起一個個家庭。
  樹台鄉韓莊村66歲的漢族老漢張守成父輩兄弟4個。地震後,“一家幾十戶人,就奶奶和二大(二爸)、三大、我大被刨了出來。眼看拉扯不過三個孩子,奶奶就把三大送給一個姓王的回民家,跟了王姓。現在三大的三個兒子都是回族,住在三河鎮莧麻村,相距90多公里。過去交通不便,一年也常走動,現在方便多了,走動就更頻繁了。”張守成說,“每次他們來,住在我家,吃飯就安排到鄰居回民家,比如李萬雲、馬義才家,都幫我招待過回民親戚。”
  韓莊村還有個“回漢互拜乾親”的傳統,從古延續至今。
  回族老漢李玉省說:“我拜了個條子溝村的漢民乾大(乾爹),叫吳壽昌,當時的情景,現在都記得很清楚。那時候我大概十一二歲,是個秋天,乾大塞給我幾個香水梨。去的時候,乾大把我放在馬上,他牽著馬走。乾親認下後,逢年過節我們都要走動,乾大家裡的韭菜割了,杏子熟了,都要送過來。我家炸了油香,也提過去送給乾大。現在,乾大已經去世十多年了,但他的孩子依舊和我們交往很深。”
  村支書田會民說:“我們村上一共710戶,回族占68%,回漢互拜乾親的,起碼有100多戶。”
  (六)
  提起節日,寧夏回漢群眾一口氣能說出很多,春節、國慶節、端午節,還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在吳忠市利通區百姓心裡,還要再加上一個,那就是一年一度的“鄰居節”。
  每年九月,利通區金星鎮、古城鎮、勝利鎮紛紛舉辦“鄰居節”,大家放下手頭的事兒,如約相聚過節。不管是相識的還是陌生的,不論是新鄰居還是老街坊,大伙兒盡情暢談,油香、果子、饊子、羊雜碎、燴小吃、粉湯、水餃……一道道美味佳餚被鄰居們精心呈上。
  61歲的回族居民鐵戰明是金星鎮金花園社區的老居民,自社區建成就搬進來了。十年間,他親眼目睹了鄰裡之間關係從陌生到融洽的過程。金花園社區每年都要搞“社區鄰居節”活動,其中的廚藝大賽最受社區居民喜愛。鐵大爺每年都要帶著自己的拿手菜去參賽,還獲得過三等獎。“鐵師傅做的辣爆小公雞、燒茄子特別好吃,我每年都要去嘗一嘗。”70歲的漢族老人潘寶權說。
  每年端午,社區都會組織漢族居民教回族居民包粽子,做好後,請回族餐廳煮熟了,大家一起吃。
  “我們發現,社區不同民族之間的很多矛盾、衝突,尤其是涉及到風俗習慣方面,都源於不瞭解和誤會。因此,我們致力於搭建一個社區居民相互瞭解、溝通的平臺,讓大家能夠彼此認識、相互尊重。”金花園社區黨委書記王軍說。
  “‘鄰居節’過得比春節還熱鬧,陌生的鄰居都熟悉了,疏遠的鄰居也都親近了。”金星鎮材機社區居民張寶華說,因為住樓房的關係,以前鄰裡之間都是“一牆之隔不通氣,一年四季不來往,擦肩而過不說話,樓上樓下不知姓”,通過一年一度的“鄰居節”,大家真正品味到了“和諧一家親”的甜頭。
  (七)
  多年來,寧夏軍區給水團官兵扎根山區,為乾旱帶群眾找水打井1834眼,打出了一眼眼“愛民井”“團結井”“小康井”;
  “回族媽媽”馬志英,十多年救助撫養了200多名回族、漢族、東鄉族、滿族的貧困女童和殘疾兒童;
  漢族軍官何健在駐地認下一個回族媽媽,為了幫助回族殘疾兄弟李少軍出書,他六次動用結婚的錢、四次推遲婚期;
  靈武市滿族女教師王曉花17年如一日,堅持幫助3名回族姐弟求學,她發起“曉花愛心促進會”,幫更多的貧困孩子圓夢;
  寧夏第三人民醫院回族護士虎蕊,7年如一日照顧漢族孤老趙志安,5年前,她專門騰出一間房子把老人接到家裡;
  漢族企業家李傑煌致力於回族文化的傳播,重金打造伊斯蘭文化博物館——中華回鄉風情園,用朴素的情感成就了寧夏回鄉的文化標本;
  “愛管閑事”的回族大媽王蘭花建立“蘭花愛心小組”,為社區回漢居民的大小事忙前忙後、熱情服務,被譽為吳忠市裕西社區“一枝花”;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回族“半面女”郝彥琴,為漢族盲人夫妻張玉瑞、張玉香“導航”;
  ……
  還有許許多多叫不上名字的普通人,也在各自的“生活半徑”中時刻踐行著“民族團結一家親”。
  三、碩果纍纍,化作春泥更護花
  (八)
  幸福是啥樣?是一碗水,是一杯羹,是病了有醫看。如此簡單的生活,在厚土黃天,在被風吹矮了院牆的老家,那麼遙不可及。那就走吧,一直往山外,往有水有夢想的地方……
  這是寧夏永寧縣閩寧鎮許多移民內心深處曾反覆吟唱的歌謠。
  上世紀80年代初,“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農民,為了吃飽肚子、改變命運,懷揣夢想,自發來到銀川市永寧縣境內的賀蘭山東麓,在戈壁灘上以開荒等方式求溫飽、找出路,併在此形成了一個新的聚居區。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1997年,按照中央閩寧對口幫扶的決策,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提議建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閩、寧)命名的移民開發區,幫助西海固地區貧困農民走出大山、脫貧致富、奔向小康。
  “十一五”末,西海固地區仍有極度貧困人群35萬,生活在環境極為惡劣的地方。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成為寧夏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在中央支持下,寧夏在“十二五”期間多方籌措上百億資金實施生態移民,把困難人群搬遷到近水、沿路、靠城適宜生活和創業的地方,並將300萬畝移民遷出區逐步退耕還林。
  大移民,不是人口的簡單重組,它所引發的巨大社會變化,不亞於大自然的變遷。閩寧鎮的人口主要來自西海固地區各縣,還有為數不少的自發移民、流動人口。閩寧鎮又是回族聚居地區,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伊斯蘭教不同教派、門宦的信教群眾生活在一起。為解決回族聚居“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問題,從八十年代末期實施移民到現在,從西海固移到寧夏條件較好川區的移民已達120萬,是寧夏曆史最大規模、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工程。採取插花安置、回漢雜居,是移民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亮點。
  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是個移民新村,彙集了來自原州區彭堡、河川、寨科、張易等9個山區鄉鎮的806戶移民。鄰裡之間沒有院牆之隔,宛若一個大家庭。回漢群眾每遇婚喪嫁娶,常常相互走動。漢族群眾在擺宴席時,還會專門請阿訇宰牛羊,借回族鍋竈使用,請回族廚師掌廚,完全按照回族習俗招待賓客。
  經過閩寧兩省的共同努力,閩寧鎮已從昔日人煙稀少的戈壁荒原變成了阡陌縱橫、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的江南小鎮。
  (九)
  “寧舍一口饃,不舍一碗水”。在赤地千里的寧夏中部乾旱帶,一滴水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
  這裡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因為缺水,當地女子看到天陰欲雨,會換上薄一點的衣服到地里,一邊幹活一邊等雨。雨後回家,趕緊脫去衣服,把身體擦乾,就算洗過澡了,當地人把這叫“趁雨”。
  然而,即便最缺水的時節,西吉的420座清真寺依然保障供水。在西吉北大寺教民的記憶中,消防戰士曾多次為寺上送水,以保證信教群眾的正常用水。
  2013年11月19日,天寒地凍,賀家灣水庫的水經78公里長途跋涉,穿山越嶺流進了西吉50多萬群眾的夢境里——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西吉縣城應急供水工程提前通水。
  這一天,聞訊而來的老百姓等在那裡,清冽甘甜的自來水噴涌而出,舀一瓢,喝一口,喜淚禁不住流出眼眶。64歲的回族老漢白志強說:“以前誰來家裡都不捨得倒一碗水,現在我每天都沏一壺八寶茶,斟上一杯,感謝共產黨!”
  (十)
  走進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吳南清真大寺,一抹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大殿上空,逢節假日還要舉行升旗儀式,牆壁上“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維護”等標語格外醒目,一排精心繪製的宣傳展板上,團結、和諧、穩定等字眼隨處可見。
  清真寺的穆斯林書屋裡,涉及奶牛養殖、果樹栽培、消防安全、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數百本書籍和雜誌被分門別類、整整齊齊地放在書架上,幾位做完晨禮的穆斯林群眾,正在翻看著手中的書籍。
  “如今,穆斯林書屋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除了鼓勵大家看書,每逢主麻日,我們還專門宣講黨的政策方針、誠信禮儀等,通過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信教群眾的素質明顯提高,矛盾越來越少。”吳南清真大寺教長王金玉說,在引導信教群眾愛國愛家、向善和睦方面,清真寺做了很多嘗試,如組織阿訇講專題“瓦爾茲”,向信教群眾發放民族團結倡議書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維護社會和諧方面,清真寺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吳南清真大寺成立了由寺管會主任和開學阿訇等組成的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阿訇結合教義和法律法規,積极參与各種矛盾糾紛的調處。“吳南清真大寺‘一名阿訇一堵維穩牆、一個清真寺一臺穩壓器’的工作模式,目前已逐漸形成並不斷推廣。”王金玉說。
  跟吳南清真大寺一樣,寧夏各地的3700多座清真寺也在積極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十一)
  朝覲,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穆斯林的重要功課。朝覲作為穆斯林的信仰組成部分,被充分尊重和支持。為了方便信教群眾赴麥加朝覲,寧夏開通了空中交通專線。自2007年起,寧夏前往麥加朝覲的穆斯林結束了從北京、蘭州中轉出境的歷史,從銀川包機直飛麥加。
  學問,是終身追求,知識改變命運,是解決西海固現狀的治本之策,寧夏創造性地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技術移民、教育移民,把科技知識“送”進去,免費培訓勞務輸出人員,提高就業技能,走出大山;把貧困學生從山區“請”出來,到條件最好的城市學校接受免費教育,提高素養和能力,農民變“市民”,也為民族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目前,寧夏各級黨政機關幹部中,少數民族幹部所占比例達四分之一以上,市縣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中少數民族領導幹部比例超過30%。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少數民族比例均接近或高於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
  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雲濤萬里紅。和諧為科學發展護航,發展為和諧鑄牢根基。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3元,是改革之初的6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6922元,是改革之初的60倍。如今的寧夏,天藍、地綠、水清、人和。從一粒紅色的種子起步,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未來之寧夏,中國夢將凝聚起回漢各族民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找到了建設開放寧夏、富裕寧夏、和諧寧夏、美麗寧夏的一種力量。(原載1月28日《光明日報》)
  (原標題:“種子”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u87xuxo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